×

中国戏剧的摇篮——国立剧专

2021-03-03 11:52:11 来源:网络

《江安国⽴剧专寻根之旅》——有感

中央戏剧院

钮⼼慈教授

2018 年 10 ⽉ 1 ⽇

一、

缓缓流淌的长江之滨,

挺拔苍翠的⽵海之畔,

江安啊江安!

这⾥,⼣佳⼭的古居民世世代代相聚甚安,

这⾥,桑蚕鱼盐⽇起⽇落⾐⾷丰满,

这⾥,踏着崎岖⼩道寻觅江安奇⽯,

这⾥,精巧的簧⽵⼯艺令⼈惊叹,

你,江安,有如⼀个静谧涓秀的少⼥婷婷伫⽴其间。


⼆⼂

1937 年 7 ⽉ 7 ⽇卢沟桥⼀声炮响把⼤地震撼,

⽇寇铁蹄践踏了中华半壁江⼭,

⼀群有志有为的热⾎青年从此失去了家园,

颠沛流离转辗进⼊四川,

这时,江安,是你向他们伸以援⼿,敞开胸怀,

(南京)国⽴戏剧学校的⽣命得以续延,

有了慈母的呵护和关爱,

江安国⽴剧专默默进⼊⼈们的视线。

三⼂

在这烽⽕连天的⽇⼦⾥,

静僻的江安迎来了戏剧⼤师余上沅,

⼀群⽂艺精英追随⽽⾄,

以澎湃的热情和智慧开始了⽂化抗战。

四⼂

夜已深沉,仍见曹禺在书房沉思难眠,

⼼中喷涌着《家》和《北京⼈》的灵感,

当曙光从东⽅升起时,

⼀摞摞⽂稿赫然眼前。

春来秋去,常看见焦菊隐和演员们在切磋交谈,

为了艺术的完美,把⾓⾊的动作或台词揣摩了⼀遍又⼀遍。

听!⽂庙中传出哈姆雷特在为"⽣存还是毁灭"独⾃喃喃,

看!“太阳出来了……”陈⽩露正在和⼈世作诀别的感叹。

从东⽅到西⽅,从远古到今天,

⼀个个有⾎有⾁的⽣命迸发着⼈性的光环,

将⼈⽣的喜怒哀乐感天动地的撒向⼈间。

五⼂

2018 年⾦秋时节,

为寻当年抗⽇战争时国⽴剧专的根来到了江安,

想象中宁静的⼩镇,

鳞次栉⽐的⾼楼已耸⽴在长江两岸,

失去了旧⽇的那份宁静,

闻不到当年的那份清淡。

在城市的⼀隅,在红砖墙的中式门洞边,

悬挂着《国⽴剧专史料陈列馆》的牌匾,

阵阵清⾹从门洞中溢出,

院内桂花树旁错落⼏颗黄桷兰,

⽩墙青⽡的房中悬挂着⼀张张动⼈的⽼照⽚,

曹禺、吴晓邦、焦菊隐、赵丹⼀幅幅熟悉的⾯孔映⼊眼帘,

它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

冥冥中感到这⾥有着我和国⽴剧专⼀份难忘的情缘。

六⼂

1935 年我出⽣在南京,随后(南京)国⽴戏剧学校也迎来了它初⽣的华诞,

1938 年随着抗⽇战事的演变,

三岁的我去了昆明,

国⽴剧专到了江安,

在喧嚣的警报和隆隆的轰炸声中我⽇渐长⼤,

国⽴剧专在江安成为了戏剧艺术的摇篮,

这时,⼀个振聋发聩的声⾳——《西南联⼤》让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我懵懂的⼩学,是《西南联⼤》毕业的年轻⽼师教给了我知识、理想和信念,

在江安国⽴剧专, 是西南联⼤的校园校风浸润了艺术学⼦们的⼼⽥。

漫长艰难的⼋年抗战,

⽂化、教育未被泯灭,

却蕴育了⼀代代热爱⽣活、热爱艺术的有志青年。

七⼂

1953 年,18 岁的我违背⽗母的旨意考⼊中央戏剧学院,

旦见戏剧⼤师欧阳予倩院长带领众多著名艺术家,

亲⾃为我们授课⽰范,

⼤舞室⾥,随着吴晓邦我们翩翩起舞,

排练室⾥,我们静静的聆听着曹禺的耐⼼指点。

65 年光阴荏苒,

那场景、那声⾳似乎仍在眼前召唤。

如今我已到耄耋之年,

从蹒跚学步到步履蹒跚。

我深信, 在新时代嘹亮的凯歌声中,

这次寻根之旅,将激励热爱艺术的莘莘学⼦,

把我们⾎脉中流淌着的西南联⼤的基因

与江安国⽴剧专的精神薪⽕相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