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守人民立场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2021-12-22 10:41:4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也始终将“人民”二字高高书写在文艺事业的旗帜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等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进一步阐明了新时代文艺“源于谁”“为了谁”“属于谁”的问题。

人民是文艺之母,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近几年,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强大的创作动力,贡献了一大批抒写奋斗人生、描摹社会万象、反映火热生活的精品力作。长篇小说《人世间》《主角》《北上》、电视剧《大江大河》《鸡毛飞上天》《安家》《山海情》《觉醒年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我不是药神》《你好,李焕英》、舞台剧《谷文昌》《沂蒙山》《挑山女人》《重渡沟》《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一部部以人民为主角、聚焦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或刻画时代浪潮中激情奉献的平凡个体,或在直面现实中精准聚焦百姓关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在艺术呈现和人物塑造上取得了新突破,文艺气象为之一新。

文艺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中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含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近几年,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结出累累硕果的同时,中国文联组织优秀文艺工作者积极参加“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等志愿服务活动,组建文艺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全国培训基层文艺骨干,招募选派文艺志愿者为国家级贫困县中小学生提供艺术指导和美育教育。中国作协连续开展“到人民中去”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与文学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持续举行“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组建“红色文学轻骑兵”小分队。文化和旅游部加大惠民演出力度,在各类文艺演出,特别是艺术节、演出季、展演活动中实行低票价,开展“三下乡”、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等惠民演出活动,推行“文惠卡”等政府购买演出服务的惠民举措,将文艺为民、文化惠民落到实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成果。

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更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警惕把人民群众简单地当成消费者,以粗制滥造的作品、庸俗的审美趣味哗众取宠,而要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近几年,文艺创作涌现出一批艺术精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叫好又叫座的优质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经问世便迅速成为现象级作品,受到年轻观众广泛好评,收获了“我们把掌声献给英雄,把泪水留给自己”的赞美;电视剧《觉醒年代》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时代浪潮中激情澎湃寻找真理的青春形象,引发当代受众强烈共情;电影《长津湖》在刷新中国影史票房纪录的同时,吸引超1亿人次观众走进影院致敬“最可爱的人”……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路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14亿多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要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坚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郑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