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活起来的文艺新表达

2021-12-06 10:02: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艺创作,不仅是“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的要求,也是国有文艺院团发挥示范性、导向性、引领性作用的应有之义。前不久,《国家宝藏·展演季》以前三季的81件国宝广邀各界文艺工作者及爱好者“揭榜”,围绕国宝展开创作表演,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文艺新表达、深融合,让人眼前一亮,给文艺创作带来了深刻启发。

如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文化娱乐方式丰富了许多,也使得吸引人眼球的门槛高了许多,想要纯粹靠品牌和IP去吸引年轻观众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件事。年轻观众的审美习惯已经养成,就文物来讲,一些固定的、静态的展览对他们难免距离甚远,单纯依靠展示,可能很难让宝藏完全绽放出光芒。

《国家宝藏·展演季》通过舞剧、音乐剧、歌曲演唱、器乐演奏等多元的文艺形式,对文物的跨艺术呈现进行了大胆尝试。其在内容上不只是对国宝的简单还原,而是用当下的观念和思维,解构国宝背后的内涵和精神,引人深思,让人动容。形式上,声光电所打造的华丽舞美为一幕幕精彩表演赋能,在视听方面也很好地满足了年轻观众的娱乐性需求。

本季首期节目中,东方演艺集团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对国宝《千里江山图》的舞绘演绎。它以“青绿”意象作为东方审美的提纯,以舞蹈艺术的诗性、抒情性描摹国宝的色泽与意蕴,同时也借助演员扮演的王希孟与观众展开跨时空对话,赋予国宝形态美之上的哲学思考。舞台上,“王希孟”的每一次舞动都成为《千里江山图》创作的一部分。在那个瞬间,《千里江山图》已不只是简单的一幅瑰宝画作,更是一种精神世界与文化情怀的实体化展现。

“重塑雕像的权利”摇滚乐队表演的节目《天·眼》也让人印象深刻。从国宝青铜纵目面具跨越到长征七号,从天文脉冲星跨越到电子音乐合成器,当音乐的最后,直接用一种堪称颠覆的无歌词音乐来展现火箭升空的过程时,让人不禁为创作者的想象力击节叫好。

这几年,技术的进步已经足够让声光电与表演交相辉映,还原曾经美轮美奂的盛世不再是难题,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也不应当止步于技术之下的逼真还原、止步于表现历史留下来的美,而要继续往前走,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传递宝藏背后所承载的智慧、流淌的精神。

前三季已交出亮眼成绩单的《国家宝藏》,此次再度开拓创新,以“国宝×文艺再创作”的形式,为观众奉献出全新的、符合当下审美的新作品,促成艺术价值的多元融合与升华。在审美体验方面,文物里的人物、场景、故事在歌舞戏乐、诗词曲赋中流动起来,观照映射了古今美学哲思;在类型生态方面,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节目的结合,平衡了娱乐体验与文化内涵;在数字传播方面,数字技术创新了演出及传播方式,推动了线下演出和线上云演播共同发展,提升了文化传播力;在文化价值方面,让观众看到了中华文明古老而厚重的生命力,以及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自信。这些经验对于文物活化、弘扬传统文化、文艺创作都具有宝贵的现实意义。(作者 高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