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整个中国戏曲发展史,对中国戏曲影响最大的,也是伤害最大的就是戏曲的体制由过去的私人班社制改为了国有院团制,京剧是“角儿”的艺术,院团的出现却扼杀、摧毁了诞生“角儿”的可能,故而京剧最终死在了体制上,国营院团毁了国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角儿”,“角儿”说的是一个演员的舞台担当,以及他在观众中的号召力,贴出一个人的名字,就能卖满整个剧场,一个有能力的“角儿”,是要能够养活整个班子的人吃饭的,故而新中国时期培养出的京剧演员没有一个是“角儿”,李维康也好,于魁智也罢,都只能算是国营剧团中旱涝保收的知名演员,连自己琴师的待遇尚且保证不了,离着能养活一大班子人的“角儿”还差得远呢。
梅兰芳先生是“角儿”,梅剧团既养老又养小,以艺养人,以德服人;马连良先生是“角儿”,扶风社阵容强大,马连良三个字就是金字招牌,用现在的话说叫票房保证;叶盛兰先生是“角儿”,成立育华社,成为小生挑班第一人,一个“挑”字,尽显“角儿”的能耐与气度,现在的演员,漫说是“挑”班,就是挑水都费劲,先把自己挑费挣够了再说吧。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这是这门艺术的特性,观众看京剧,看的就是当中间儿的那位,这不是拿堂,更不是放份,艺术特性如此,离开了“角儿”的京剧,就丧失了它原有艺术价值。
客观的说,成立国营院团,在一定时间内确有很多私人班社做不到的成绩,总归是团结起来办大事,就譬如马连良先生和谭富英先生同台演出,这在没有成立国营院团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两位老板,两位“角儿”,各自挑着各自的班,各自养着各自的人,互为竞争是有的,相互合作却是难过登天,这样的大合作确实使人心头一阵,好似给京剧打了一剂强心针,可兴奋之后的副作用就来了。四九年之后京剧着实一度显现了繁荣景象,那是因为民国乃至前清造就的那些“角儿”们都还在,以国有院团为载体合在一处,说实话,想不繁荣都难,可之后的事确实是“角儿”们没想到的,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角儿”们凋敝殆尽,劫后余生的大家们苦苦支撑着京剧这艘千疮百孔的糟朽大船,赵燕侠、李万春、袁世海等总算是给国剧保留了一丝元气,剩下的那些见过真佛的二路三路也逐渐的开始挑起了国营剧团的大梁,梅葆玖、马长礼、张学津等都逐渐地走到了台前,这一辈人自己虽然不是“角儿”,但是见过真真正正的“角儿”,有的还同过台,共过事,再之后的人就连见都没见过了。
京剧没有了“角儿”,这门艺术就没有了灵魂,国营院团给演职人员提供了发工资、混日子、交五险一金的场所,却唯独没有为京剧提供造就“角儿”的土壤,没有了艺术上的竞争,人养懒了,职称述评成了晋升阶梯,艺术上没有了竞争,有的是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也不再重视戏迷观众的意见反馈,演出地点由剧场变到了礼堂,演员从献艺变成了献礼,靠一个人的舞台号召力卖满整个剧场,早已是传说,近乎于神话,如果想在脑海中依稀描摹一下“角儿”的状态,也只好是到隔壁相声界看看郭德纲了。
国人造就了国剧,国剧最终毁在了国营。
2024-10-16 14:36:39
2024-10-16 14:35:51
2024-10-15 10:14:13
2024-10-15 10:12:30
2024-10-15 10:09:31
2024-10-15 10:08:10
2024-09-09 15:23:57